昌都偾抢实业投资有限公司

論生態(tài)規(guī)劃原理的教育
[日期:2007-10-12]  來源:《中國園林》2003(10)  作者:   發(fā)表評論(0)打印



摘 要:哈佛大學設計學院景觀設計與規(guī)劃教授卡爾·斯坦尼茲,為景觀規(guī)劃設計和教育設計了一個框架。該框架將6個層面的問題組織起來,每個問題又聯(lián)系到某特定的答案或模型。即:如何描述景觀(景觀表述模型),景觀如何運作(過程模型),目前景觀是否運作良好(評價模型),景觀可能發(fā)生何種變化(變化模型),景觀變遷會帶來什么不同(影響模型),景觀是否應進行改造(決策模型)。這6個層次的先后次序,是按一般認知方式組織的,若從反方向則可更有效地組織景觀規(guī)劃研究,也是一種更有效的教育方式。
關鍵字風景園林園林教育;生態(tài)規(guī)劃原理;框架;模型

On Education of Ecological Planning Theory
(USA) Carl Steinitz; Translated by Huang Guo-ping
Abstract: The article designs a frame for Landscape Planning & Design and LA Education. It includes 6 arrangements which are related respectively to specific models: (1) How to describe landscape (landscape description model); (2) How to operate (process model); (3) Whether is it better or worse (evaluation model); (4) What transformation will occur (transformation model); (5) What will be caused by transformation (influence model); (6) Whether it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or not (de cision -making model). The sequence...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ducation; Ecological Planning Theory; Frame; Model;

  我非常欣賞赫勃特·西蒙(Herbert Simon)關于“設計”的定義,尤其是他將“設計”視作一個積極的動詞:“所謂設計就是試圖找到一個能夠改善現(xiàn)狀的途徑!

  在我1995年的論文《“設計”是一個動詞,“設計”是一個名詞》(Design is a Verb; Design is a Noun)中,我提到生態(tài)與藝術都是人定義的。它們雖然不同,甚至經常處于對立狀態(tài)中,但是它們也可以和諧共處。遺憾的是,在我們的學科里,這兩者——生態(tài)與藝術,經常被視為兩個對立的領域。在我看來,“設計……作為一個名詞應該不僅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想法,而且不止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想法。它應該是一個能被體驗和理解的社會交流方式。正如喬治·薩塔亞納(George Santayana)告訴我們的那樣:
  '當創(chuàng)作的天才忽視了大眾的興趣,他就很難創(chuàng)作出具有廣泛深遠影響的作品。想象需要根植在歷史、傳統(tǒng)和人類的基本信念中,否則它只會漫無邊際地生長而不會產生什么影響,就跟那些微不足道的旋律一樣,很快就過時了。'

  另一個類似觀點出自《圣經·出埃及記》第十五章的注釋中:
  '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具有啟示他人的力量。如果一盞明燈無法點燃其他燈的話,它只是一團微弱的火焰。藝術的真諦不僅在于啟迪其他藝術家,更重要的是啟迪整個人類。'

  有人可能會反駁,認為景觀設計的基本概念是關于審美的,而有人會認為是關于生態(tài)的,還有人會認為基本概念是生態(tài)與感知之間的聯(lián)系。而我的觀點是:景觀設計的基本概念是社會關系,因為景觀設計是'設計作為動詞'——一個以人為中心,進行改造的過程的結果。進而在景觀設計中,最基本的方法——體驗的組織和物質化過程,既是生態(tài)的,也是感知的。”

  因此,無論設計本身是試圖改變還是試圖保護,它總有基本的社會目的,即通過改造環(huán)境和自然過程,包括生態(tài)過程,來改變人們的生活。

  設計的教育作為動詞和名詞,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工作。最近幾年,我成為了教育方法的評論家(廣泛的論述,而非從個人喜好出發(fā))。我就此問題做過不少演講,也寫過若干論文。我曾為規(guī)劃設計和教育本身設計了一個研究框架,用它來細化我們向學生們提出的問題。我發(fā)現(xiàn)這個研究框架不僅可靠,對組織我的教學都非常有幫助,而且與這個會議的主題也相關。(我相信這個框架對在座的某些人來說已經非常熟悉,但我想,向其他人再簡單介紹一下,也是很有必要的。)


設計研究框架(圖2-1)

  我的這個框架(圖2-1)將6個不同的問題組織起來,每個問題又聯(lián)系到某特定的基于理論的答案或者模型。在各類項目中,這個框架會被“經歷”3次:第1次逐層向下,定義項目的背景和范圍——確定問題;第2次逐層向上,細化項目的研究方法———如何問答這個問題;第3次再次逐層向下,完成項目得出結論——找到答案。這6個問題以及相聯(lián)系的模型,是根據最初確立景觀設計項目時的考慮順序,而自上而下列出的。

  I. 如何就內容、邊界、空間和時間等來描述景觀?這個層次的問題聯(lián)系到景觀表述模型。
  II. 景觀如何運作?各個元素之間的功能關系和結構關系是怎樣的?這個問題聯(lián)系到景觀過程模型。
  III 目前的景觀是否運作良好?判斷的標準包括:健康、美觀、花費、營養(yǎng)流或者用戶的滿意度。這個層次的問題聯(lián)系到景觀評價模型。
  IV. 景觀可能發(fā)生何種改變?何時何地可能發(fā)生何種事件?這個問題與第I個問題相關,因為這兩者都是關于數據、詞匯及句式的表達。這第IV個層次的問題聯(lián)系到景觀變化模型。在這里,至少有兩個重要的變化類型需要考慮:一是根據現(xiàn)狀趨勢發(fā)生的改變;二是根據規(guī)劃、投資、政策和建設活動等可實施的“設計”而發(fā)生的改變。
  V. 這些景觀變遷會帶來什么不同?這個問題和第II個問題相關,因為兩者都是基于信息和預測理論。這第V個層次的問題可以形成景觀影響模型,在這里,第II個層次中的景觀過程模型將用來模擬變化。
  VI. 景觀是否應該進行改造?如何進行不同改造方式影響評價比較?這個問題和第III個問題相關,因為兩者都是基于知識和文化價值。這第VI個層次的問題,聯(lián)系到決策模型。(實施過程可以被視作另一個層次,但這個框架則認為,它是作為第I層次的不斷反饋過程,即創(chuàng)造一個已經經過改變的表述模型。)

作者簡介
卡爾·斯坦尼茲(Carl Steinitz)/1966年起,在哈佛大學設計學院與麻省理工學院聯(lián)合建立的計算機圖形與空間分析實驗室擔任研究員。/1967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城市與區(qū)域規(guī)劃博士學位,專業(yè)方向為城市設計,師從凱文·林奇(Kevin Lynch)/1973年在哈佛大學設計學院任景觀設計與規(guī)劃教授/1986年被授予景觀設計與規(guī)劃亞歷山大與維多利亞·維利榮譽終身教職/1984年,獲美國景觀設計教育委員會(Council of Educator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授予“杰出教育者獎”。1996年,獲國際景觀生態(tài)學會頒發(fā)的“杰出實踐獎”。
黃國平/1976年生/男/現(xiàn)為美國哈佛景觀設計學專業(yè)在讀博士

參考文獻

[1]Steinitz, Carl, "Design is a Verb; Design is a Noun," Landscape Journal, Vol. 14,No.2, Fall 1995.
[2]Steinitz, Carl, "A Framework for Theory Applicable to the Educ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 (and Other Design professionals)", Landscape Journal, vol.9,No.2, Fall 1990,136-143.
[3]Steinitz, Carl, "A Framework for Theoryand Practice in Landscape Planning",GIS Europe, July, 1993.
[4]Steinitz, Carl, (ed.) et.al., "Alternative Futures for Monroe County, PA.",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1994.
[5]Steinitz, Carl, M. Binford, P. Cote, T.Edwards Jr., S. Ervin, R.T.T. Forman, C.Johnson, R. Kiester, D. Mouat, S. Olson,A. Shearer, R. Toth, R. Wills.Biodiversity and Landscape Planning.Alternative Futures for the Region of Camp Pendleton, CA,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Harvard University for the Biodiversity Researeh Consortium, 1996.
[6]Steinitz, Carl, et.al, "Alternative Futures for Changing Landscapes: The San Pedro River Basin in Arizona and Sonora",Island Press, Washington, DC, August 2002.
[7]Carrol, Allen, The Developer's Handbook,Connecticut Dept. of Transportation, 1972.
[8]Hendler, Bruce, Caring for the Land:Environmnental Principles for Site Design and Review, American Society of Planning Officials, Chieago, IL, 1977.
[9]Dramstad, W.E., Olson, J.D. and Forman,R.T.T.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Land-use Planning, HGSD, ASLA and Island press,1996.
[10]Collinge, Sharon, "Spatial Arrangement of Patches and Corridors in the Landscape: Consequences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Inplications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h.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1995.
[11]Yu, Kongjian, "Security Patterns in Landscape Planning: With a Case in South China" D.Des. Dissertation,Harvard University, 1997.
[12]Hill, Kristina, "The Representation of Categorical Ambiguity: Comparison of fussy, probabilistic, Boolean, and index approaches in suitability analysis." Ph.D.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1997.
[13]Lowry, Ira, "A Short course in Model Desig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May 1965,158-166.

收稿日期:2003年1月7日
修稿日期:2003年9月16日
出版日期:2003年10月25日

編輯:admin | 閱讀:
【 已有(0)位網友發(fā)表了看法  點擊查看
有關 的新聞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 請尊重網上道德,遵守各項有關法律法規(guī)
  •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導致的法律責任
  • 本站有權保留或刪除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評論即表明您已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
最新推薦
企業(yè)服務
疏附县| 大埔区| 漳州市| 茂名市| 卢氏县| 巴林左旗| 迁西县| 房山区| 招远市| 湟源县| 巴彦淖尔市| 育儿| 皮山县| 乌鲁木齐市| 会同县| 杭锦旗| 乌拉特后旗| 攀枝花市| 安岳县| 高青县| 页游| 周口市| 洪雅县| 海原县| 交口县| 鄢陵县| 三原县| 建昌县| 象州县| 闽清县| 雷山县| 江西省| 宣威市| 观塘区| 铜鼓县| 五峰| 古田县| 开封县| 安平县| 边坝县| 那坡县|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