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偾抢实业投资有限公司

邊蘭春:城市更新的內涵演進與現實應對

2018-12-21 11:25:25         來源:中國城市規(guī)劃     瀏覽次數:

  路易斯·芒福德在1930年代就寫了《城市文化》這本書,書中寫到:“城市文化的構成狀況決定著最終產物的品相”,這句話和“品質與共享”的大會主題非常接近。品質的形成實際上和城市文化有關聯,文化的塑造是多方面的,城市運營過程中產生人類文明,而城市又是文明生活孕育的場所。不同的城市質量,影響不同的文化,最終影響人類自己,過去的城市會帶給我們這種強烈的印象。此外,地域、國家、制度也對城市形態(tài)和城市品質產生影響??傮w來講,對城市品質的理解需要基于對城市發(fā)展變化的認識。

  城市由于不同的定位、不同的形態(tài)、不同的分工而存在差異,例如北京、巴黎和巴塞羅那,從老城到新區(qū)的演進方式完全不同。但是也可以發(fā)現,城市間也存在相似性,比如發(fā)生在不同城市里的街道生活,成都人聚集在一起露天喝茶的情景,波士頓人在昆西市場街邊坐著聊天,看著游人,巴黎的街道上也分布著活動的人群……,不同的城市卻有著非常相似的街道生活場景,這些城市在演進過程中具有很多不同的經歷,但營造出的有品質的人的生活狀態(tài)又有很多相近之處。

  不同地域、不同時間段的城市,在各自發(fā)展演進的過程中,城市更新實踐也會有相互關聯性,城市更新的討論應該深入認識其內在規(guī)律性,包括曾經有過的不同的經驗教訓和實踐認知。20世紀末的中國大都市,伴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fā)展,大量人口涌入、交通擁堵、住房短缺,而20世紀初的倫敦工業(yè)化快速發(fā)展帶來了人口的快速增長,同樣給城市帶來了持續(xù)的壓力和影響。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但驅動城市生長的城市化動力有近似之處,而且采取的更新改造方式,如建摩天樓、快速的機動車交通等,在美洲、歐洲和中國也是相似的。只不過經歷了相當一段時間之后才發(fā)現,應對城市快速生長,采取的應對手段和方法是不是很準確?歐洲七十年代后開始反思,美國也試圖通過城市設計去改進城市建成環(huán)境,有些就是在修補過去犯下的一些錯誤。歐洲部分城市早早就發(fā)現了自己所采取的應對方式不妥,放棄了大拆大建,推到重建的一些策略。就中國當下所面臨的形勢而言,人居環(huán)境演進與聚焦生態(tài)文明、城市擴張發(fā)展與城鄉(xiāng)統(tǒng)籌轉型、追求文化創(chuàng)造與回歸人本城市,這些都是當下我國城市更新發(fā)展中亟待關注的重點。

  城市更新的內涵演進

  在討論城市更新演進的內涵時可以看出,每個時期采取的對策都有其時代特征和烙印,也反映了當時急迫的社會需求,并最終產生空間環(huán)境的回應與結果。城市風貌的千篇一律,大城市的交通擁堵,包括空氣污染在內的城市病,就是最終城市空間環(huán)境回應的結果。雖然應對需求做出選擇沒有錯,采取策略解決試圖問題也沒有錯,但最后的結果為什么不夠理想,這是值得深思的。例如,1940—1960年代,歐洲戰(zhàn)后解決戰(zhàn)爭對城市的影響,核心就是城市重建與城市復蘇,解決城市基本生活居住空間。到1970年代時開始討論城市更新,以及內城更新與城市再生。隨后到1980-1990年代的城市再開發(fā)與城市復興等。歐洲城市更新模式的轉變反映了對不理想的空間環(huán)境結果的深思和改變對策的過程。

  城市更新最初緣起是應對經濟增長停滯問題,如何使經濟具有活力,如何處理社會問題,如何形成環(huán)境質量和生態(tài)平衡,一直是城市更新里討論非常核心的內容。但如何通過公共政策解決這些問題?無論是自上而下的,還是自下而上的,或是非正規(guī)的,很多都是將政策手段、空間策略和社會行動綜合起來,最后達成一個良好的城市環(huán)境品質。我國的更新發(fā)展也有理念變化的過程,早期在五六十年代就是解決短缺的問題,這個和歐洲五十年代非常接近。這樣一種方式就是修房和建房,把破敗地區(qū)改造建成房屋。再后來還需要更高的品質,就采取了完全重建的方式,大片城市地區(qū)進行改造。當然那個時候有“更新”、“舊城改造”等很多用詞,后來有了標準詞:“房地產開發(fā)”,但本質都是對城市更新過程。之后發(fā)現不用房地產開發(fā),城市可以進行自我更新,可以有新天地模式,也可以有田子坊模式,可以一點點把文化和保護融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不同的城市再生環(huán)境。到現在再提更新時,出現了兩個熱詞:一個是存量和更新之間的關系,另一個是雙修和更新的關系。但還有一個詞也應該被納入進來,即把這次大會主題——品質提質和更新結合在一起。

  此外,從理論演進的角度來看,可以從學習城市史、建筑史都會談到兩個人來分析。一個是現代主義的鼻祖柯布西耶,他寫了《光輝城市》這本書,希望巴黎用土地經濟這種方式改造,而巴黎為什么沒有用土地經濟方式塑造這個城市,而是追求空間價值?回答現代主義對城市的影響,詹克斯在《后現代建筑語言》這本書里,一開頭就危言聳聽地宣布:現代建筑于1972年7月15日下午3時32分在美國密蘇里州圣路易斯城死亡。他用這么一個故事來告訴所有人,后現代主義思想應該成為新的建筑和城市主流。在那個時候,后現代主義取代現代主義是非常重要的思想轉化。再發(fā)展就有這么一本書出現,叫《城市街區(qū)的解體——從奧斯曼到勒·柯布西耶》,書中做了大量研究,討論了歐洲很多傳統(tǒng)街區(qū)解體。在1961年的時候,兩個非常重要的學者,一個是芒福德,還有一個是雅各布斯,他們對城市有很多獨到的見解。一個是在城市發(fā)展史角度,芒福德把土地空間、經濟空間、文化空間變成一個整體來討論,告訴讀者城市復雜的更高層次文明空間。雅各布斯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女記者,把傳統(tǒng)規(guī)劃精英思想全部徹底的批判,把城市建設成如此不堪的情景就是因為規(guī)劃帶來的影響。這對于如何理解城市以及城市的轉型發(fā)展都產生了極大地影響。

  綜上,如果反思城市更新的話,一是要把城市更新的工作放到一個多元尺度實踐當中去做;二是相關制度的健全,這是城市更新應該努力去探索的;三是技術工具的支持應該更加多樣化,包括現在很多學者討論的社區(qū)更新中的居民參與;四是公眾參與的路徑,這是將來更多需要在城市更新里加以討論的。

  城市轉型的問題梳理

  我國的城市更新面臨著非常復雜的問題。

  第一,景觀生態(tài)與安全格局,通過MIT的空間影像分析可以看出,北京、上海的大都市核心地區(qū)就是一個超高密度發(fā)展的狀況,且綠地資源相比其他國際化大都市呈現極度的短缺。

  第二,地域文化與城市風貌,城市更新視角也要關注基于城市文化特色的風貌塑造,思考風貌被破壞了有沒有可能再進行修復的對策。

  第三,土地資源與精明發(fā)展,一方面,土地資源對城市的發(fā)展有影響,新加坡高密度但可以建設成花園城市,我國高密度就建設出一些100米,30層的居住形態(tài),而美國走的是另外一個方案:居住建立在汽車輪子上。另一方面,對城市理解的不同,也導致了我們城市更新改造路徑不同。例如,歐洲傳統(tǒng)的開放街區(qū)與我國的封閉小區(qū),門禁社區(qū)、單位大院這些只有中國城市里才會出現,為什么中國有大院式方式,為什么大院門口還有門禁?原因其實很容易理解,即作為買了小區(qū)房子的業(yè)主,綠地使用都和自身有密切關系,小區(qū)打開之后周邊人都進來,“專有“的資源會被共享。這樣一個約定俗成,非常正常的空間組織方式,最后卻形成了非常糟糕的空間形態(tài)。

  第四,鄰里交往與活力場所,尊重城市歷史依循的空間特色,注重城市魅力的挖掘和再造。例如,日本京都的歷史街區(qū),吳良鏞院士設計的北京菊兒胡同。

  城市更新的應對策略

  第一,休養(yǎng)生息、生態(tài)修復與可持續(xù)精明化生長。古代城市講究城市山水格局和城市發(fā)展影響,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城市都注重城市形態(tài)生長。國外城市也非常注重城市大的格局,在遠景戰(zhàn)略里會有非常清晰的描述。例如,桂林對于山水城景觀格局的延續(xù)、華盛頓的城市遠景戰(zhàn)略、芝加哥的開放空間體系等。再比如芝加哥湖邊千禧廣場,廣場經歷了幾十年、上百年不斷改造,不斷更新,底下有大量停車場,上面有綠化、公園、雕塑,只有當環(huán)境一點點形成時,我們才能理解更新是漫長的,而且永遠在滾動的過程。

  第二,固本生根、城市修補與城市性特色化發(fā)展。在城市修補過程中對城市性應有更多理解和了解,怎么構筑宜人開放空間和城市生產形態(tài),恰恰也是需要去做的。例如,美國園林之父奧姆斯特德為波士頓打造的“翡翠項鏈”,已成為影響城市形態(tài)非常重要的空間載體。更新需要的不一定是把所有存量都使其重新帶來土地經濟價值,而是應該通過政策的應對去帶來更多的空間價值,產生社會效益。國外把公共空間系統(tǒng)嚴格落地的經驗是值得學習的,如柏林所做的規(guī)劃中,在原本的城市中心設計了一條公共綠帶,當東西柏林割裂后,這條綠帶就成了兩個城市的邊緣地帶,而且東西柏林一直都延續(xù)了這條綠脈。在兩德合并之后,這條綠帶又重新變成城市最開放,最聚集的地區(qū)。所以城市形態(tài)、街區(qū)形態(tài),一直是沿著歷史骨架一點點向外延伸。很多城市經歷了幾十年變化已經找不到原來的蹤影,原因就是在不斷更新的過程中把自己的命運完全革掉,造成了文化基因斷裂。再比如羅馬,看起來街巷非常復雜,有些地方非常混亂,但卻是城市最重要的空間線路,同時也是文化的線路和歷史的線路。

  第三,滋養(yǎng)城脈、包容共享與公共性品質化再生。存量也包括更廣泛的內容,例如,首爾的清溪川,過去把一條臭河變成高架路,現在重新恢復成一條自然水體時,帶領周邊地區(qū)不斷更新,帶來周邊地段土地價值不斷提升。雖然我國也試圖進行這樣的城市更新工作,但發(fā)現當中最難的地方是我們的城市被塞得太滿了。例如,本人在參與2008年對北京的什剎海進行更新設計的時候,最大的期望就是將周邊的綠地設計成可以讓市民、游人便捷活動的地方,不做過多的雕塑小品,因為這個地方的歷史不需要用一個牌子告訴別人,周邊環(huán)境就是歷史的存在。再比如,德國的波茲坦廣場,通過地區(qū)的更新,最大程度上修補了城市周邊環(huán)境?,F在的很多工作都可以在相應的歷史階段找到影子,如我國現在較熱的街道的導則編制工作,開墻打洞等與奧斯曼改造巴黎城市街道的方式和理念相似,在如何進行街道控制改造以及街道兩邊地塊的再開發(fā)等方面形成一套城市塑造的規(guī)則,使最后的空間結果形式非常統(tǒng)一。街道空間就是生活的載體,街道兩邊如何形成街道的空間,街道的高度,街道兩邊建筑立面的控制等需要進一步研究,完善街道導則的編制。

  第四,激發(fā)活力、市民參與與社區(qū)性多樣化營造。巴塞羅那的公共空間也是經過幾任市長不斷的營造,才使大家在92年奧運會時看到一個完全不同的巴塞羅那。反觀我國的三年空間環(huán)境整治,一年做規(guī)劃,一年做推動,最后一年把環(huán)境收拾一下,能做的事情其實非常有限。所以有些事情確實需要長效工作才能完成。又比如,波士頓的BIG DIG,聯邦和地方政府用15年時間花了150億來做這個地方的改造,雖然是為60-70年代的現代主義城市改造重新買單,但也帶來了城市公共空間的改變和營造。因此,現在的城市更新改造,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最大程度去改善公共空間環(huán)境品質,只有品質創(chuàng)造出來才能共享,怎么創(chuàng)造出品質,依然要有賴于規(guī)劃、設計,包括更新的策略,更新的落地。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充分的發(fā)動社會力量,社會整體上認識這一點,才有可能解決一點問題。例如,日本的古川町曾經經歷了非常衰敗的過程,包括河流被污染等,更新從河川修復開始,再慢慢修復街巷建筑風貌、傳統(tǒng)的風俗、文化,促使年輕人再回來,直到最后變成一個有活力的空間。

  結語 

  城市更新過程中的生態(tài)修復、城市修補可以在宏觀、中觀、微觀幾個層面上實現。從“宏觀格局保護,中觀街區(qū)管控,微觀場所營造”開展多尺度的城市特色風貌營造。具體的做法包括:加強城市基礎設施綠色化,更多強調生態(tài)和城市的綠色價值;通過制度的設計和創(chuàng)新,協(xié)調多元主體在更新過程中的利益關系,把資源進行更多制度設計、分配;見縫插針實的施公共空間改造,包括雖然沒有土地經濟價值,但有空間價值的街道空間;實現慢行友好,綠色出行的城市轉型;延續(xù)城市文化脈絡,通過公眾參與保護利用城市的歷史文化資源等等。

  現在談更新往往會把存量放在前面,其實可以適當把存量的概念擺在合適的方向。因為談存量時,還是希望能獲得土地經濟價值。在有限資源更新過程中,不一定是簡單的空間再開發(fā),但可以是空間再賦值,避免存量規(guī)劃進入新的誤區(qū)。另外,存量更新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很好地與生態(tài)修復、城市修補結合在一起。在存量資源的更新利用中確實需要制度設計和制度創(chuàng)新,一是加強存量空間資源利用規(guī)劃理念創(chuàng)新;二是推進城市規(guī)劃轉型及規(guī)劃師角色轉變;三是完善存量資源規(guī)劃編制技術與管理機制的變革;四是以理念更新帶動存量更新制度環(huán)境與政策法規(guī)體系的完善。

  (作者為中國城市規(guī)劃學會常務理事,學會城市更新學委會副主任委員,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

編輯:liq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南部县| 嘉峪关市| 甘泉县| 尉犁县| 永泰县| 郧西县| 运城市| 福泉市| 增城市| 瑞安市| 宜城市| 望谟县| 游戏| 宜昌市| 额敏县| 盐边县| 常山县| 中卫市| 巨鹿县| 玉溪市| 威信县| 甘肃省| 孟村| 德庆县| 伊宁市| 井冈山市| 西畴县| 富阳市| 临猗县| 武清区| 宁夏| 吉林市| 凤庆县| 安庆市| 九寨沟县| 衡南县| 柞水县| 湘西| 荥阳市| 炎陵县| 郴州市|